一周格致随想(第33期)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
请记住,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实际问题是,它们到底要错到何种程度才会彻底丧失用途。
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帮助我们从城市的A地点去往B地点,它帮助我们将未知的复杂的道路简化,行进过程中予以预测引导和辅助决策。类似的例子还有业务SOP规范手册、财务报表和新手指南等等。
实际上反映现实的地图并非现实本身。即便是极其精细的地图也绝不完美,因为它们只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地图也可能是在某个时间点的抓拍现实的一个快照瞬间,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许早已不复存在。比如说,在旅游导航中,经常会遇到被导航到死胡同,实际上因修路道路已经被封改道,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另寻出路。
相应地,我们在思考问题、做出决策时,就要记住这一关键点,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的描述并非事物本身,模型不是现实,抽象出的概念并非被抽象的对象本身。
我们需要地图和模型作为向导,但我们常常忘记地图和模型都是抽象化之后的产物,因此也就无法理解它们的局限性。
一旦误把地图当作现实,我们就会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会针对地图制定静态的规则或者政策,却忘记了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日新月异。一旦开始闭门造车,或者忽略反馈循环,我们就会对地形的变化熟视无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随之降低。现实世界复杂混乱,想要简化一切的倾向情有可原。然而,如果目标只是进行简化,而非真正理解,我们就不免屡屡做出错误的决定。
以牛顿物理学为例,数百年来,牛顿物理学一直是理解世界运作原理的有效模型。从重力到天体运动,牛顿物理学就是一张无所不包的“地图”。
直到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取代了几百年前艾萨克·牛顿创立的理论。爱因斯坦打造了一张全新的地图。
然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只适用于宏观世界,而在微观世界中,物理学却面临着另一朵乌云。在微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表现出奇异的行为,例如量子隧穿、量子纠缠等。这些现象与爱因斯坦的理论无法解释。
量子理论就像是一张全新的地图,为人们探索微观世界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量子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明了激光、半导体等技术,并对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应地,地图不是万能的。地图/疆域的最大问题在于,疆域的某些风险没有显示在地图上。只有理解并尊重地图、模型或者任何抽象事物的局限性,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本身。这些模型的危险之处在于,那些为便于分析而假设恒定的约束条件,在实证中竟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尽可能准确地使用地图或模型,我们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重要因素:1.最终仍以现实为准;2.考虑制图师的因素;3.地图可以影响疆域。
疆域会发生变化,并且变化的速度有时会超过地图或模型的更新速度。我们可以且应该根据自己处在这一疆域的亲身经历来更新地图,这就是完善的地图构建方式:由探索者创造的反馈循环。
地图或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必然存在缺陷。所有模型都是错误的。
举个例子,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中台,其核心是以业务模型为底座,构建完整业务交互链路,进行插件式的系统架构扩展,便于应对可变化的业务场景。可现实是模型的悖论陷阱,实实在在的打脸中台理念。
总的来说,地图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学会感同身受。其缺陷也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有效的工具,为我们所用。要想提前布局,我们的思维就必须超越地图本身。
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