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机会成本,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法避免,必须勇敢去面对,去承担,逃避的同时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

1.认知偏见清单

  • 现时偏见(present bias): 人们都有现时偏见的倾向,当我们权衡两个未来事件的利害时,总会赋予离现在更近的时刻以较多权重。现时偏见也叫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大量学术研究显示这种偏见根深蒂固,持续存在。
  • 观察者偏差: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分强调他们性格特质的影响,而忽视环境影响的倾向……在解释自己行为时,这种倾向则反过来。
  • 蔡加尼克(Zeigarnik)效应:未完成的或被打断过的任务,比起完成的任务被记得更牢。
  • 宜家效应:它的定义是“人们倾向于赋予那些自己亲手组装的物品高得离谱的价值。
  • 赌徒谬误(The gambler’s fallacy):我们坚信如果一枚硬币已经连续五次正面朝上,第六次就会大概率反面朝上。实际上,概率还是五五开。
  • 乐观偏差(Optimism bias):导致我们长期低估每一项任务的开销和时间花费。
  • 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则让我们误以为乘飞机比乘车更危险。(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中,空难的场面更生动形象,因此在意识层面更易得。)
  • 锚定效应(The 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这样一种倾向,在决策、估算和预测中,我们容易过分依赖所接触到的第一份信息,尤其是以数字形式提供的信息。正是因为锚定效应,人们在谈判中往往故意从太高或太低的数字开始,他们知道这个数字会“锚定”后续的交易。有个实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锚定效应的力量:一个类似赌具的轮盘,总是停在10或65,被试在观察后被要求猜测联合国成员中非洲国家的比例。看到轮盘停在10的被试给出的平均答案是25%,而看到停在65的那些人的平均答案是45%。(实验当时的正确比例约为28%。)
  • 沉没成本谬误(sunk-cost fallacy):特朗普总统决定增派驻阿富汗的军队,陷入沉没成本谬误的陷阱里,他说:“我们的国家必须追求一个荣耀且具有持续性的成果,它必须配得上我们已经做出的大量牺牲,尤其是那些逝去的生命。” 沉没成本思维让我们不肯放弃糟糕的投资,因为我们总是惦记着已经亏损的钱;它让我们在餐馆里硬着头皮把索然无味的食物吃完,毕竟吃不吃都得付钱嘛;它让我们继续一场必败无疑的战争,因为已经付出了鲜血和金钱的代价。无论何种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都是狗屎。
  • 证实偏误(confirmation bias):这种效应引导我们去寻找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既有的想法或猜测的证据,同时轻视甚至忽略任何看似不利的证据。证实偏误在我们当下的政治分歧中展现得最为露骨,似乎每一派的支持者都认为对方的观点彻头彻尾全是错的。
  •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意思是当我们看待别人的行为时,总是把原因过分地归结于他或她的个人属性,却鲜少考虑外部因素(许多外部因素都可以量化测度)。
  • 禀赋效应(the endowment effect):这种偏见成双成对出现,禀赋效应让我们总是对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给出高得离谱的评价。泰勒、卡尼曼和杰克·L·内奇(Jack L. Knetsch)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个马克杯展示给被试,并问一半的被试愿意定价多少钱把它卖掉,答案的平均值是5.78美元;而向另一半受试提出的问题是,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马克杯,结果是平均2.21美元。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某个时刻的特定人群中,一件商品具有确定的市场价值,并与某人是否拥有它无关——被狠狠地打脸了。
  • 基础比率忽略(base-rate neglect):人们倾向于拒绝相信统计数据和其他普遍性证据,反而宁愿基于个例和逼真的轶事作出判断。这也是一种偏见。
  • 大数定律:当样本容量(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击球次数)很小,异常值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鉴于我训练人们如何进行统计推理的研究,我知道只要两三个领域的几个例证就足以证明,我们能够改善人们在无限多的场合下的推理能力。
  • 合取谬误(the conjunction fallacy):人们假定多重特定情况比单一普遍情况更有可能)
  • 代表性启示(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我们有运用刻板印象的强烈欲望的共同作用
  • 可利用性启示(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难以相信死于自杀的人多于死于他杀的人,死于溺水的又多于死于火灾的。人们总是认为犯罪率在上升。即使事实正相反。
  • 偏见盲点:人们感觉自己的偏见程度低于平均。
  • 投射偏差:人们假设所有人都和自己想得一样。
  • 常态偏见:拒绝对之前从未发生过的灾祸进行预先筹划或事后反应。
  • 鸵鸟效应:当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会把头钻进沙子里,鸵鸟自以为安全,其实不然,殊不知,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无法完全避免,必须勇敢去面对,勇敢地去承担,因为逃避不是办法,逃避责任的同时你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面对危机时,不正视现实,不主动出击,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最终只会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
  • 含混效应:根据维基百科,人们经常有避免那些因信息缺失而无法确知可能性的选项的倾向。

如何解决以上偏见造成的误差呢?可以阅读以下推荐书籍,或者玩下《失踪》(Missing)游戏,哈哈,游戏很在价值的。在实验中,一组被试花三小时左右打通了游戏,而另一组被试则观看有关认知偏见的录像。研究者分别在训练前、刚训练完以及训练后8至12周的时候测验这些被试减轻偏见的能力。

哈哈,你会发现又遇到Mindware了!

推荐书目:

《人类推理:社会判断的策略与缺陷》(Human Inference: Strategi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ment) 《逻辑思维:拥有智慧思考的工具》(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 《Mindware: Critical Thinking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注:

证实偏误,也就是在 《一周格致随想(第1期)》里写过的确认性偏见的另一种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