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格致随想(第8期)
万物源自比特(It from Bit)。
1.元宇宙(Metaverse)
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其著作《雪崩》中,首次提出Metaverse(元宇宙,又译超元域)和Avatar(数字化身)概念,书中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现实人通过VR设备与数字替身(Avatar)共同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一个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数字化复制的虚拟空间的未来设定中。
Metaverse = Meta(超越)+ Universe(宇宙)
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分系统上密切融合,并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它的主要三个特征持久性、去中心化、协同进化。
2019年,IEEE标准协会发起P2888项目(Interfacing Cyber and Physical World),迈出了开发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构建同步元宇宙的标准体系。IEEE 2888包括四个部分:P2888.1传感器接口(Specification of Sensor Interface for Cyber and Physical World)、P2888.2执行器接口(Standard for Actuator Interface for Cyber and Physical World)、P2888.3数字化同步(Standard on Orchestration of Digital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Cyber and Physical World)和P2888.4六自由度虚拟现实灾害响应训练系统架构(Standard on Architecture for Virtual Reality Disaster Response Training System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6 DoF))。
图1 IEEE 2888系列标准架构(来源:IEEE SA)
Jon Radoff提出了元宇宙的七层架构(图2):基础设施、人机交互、去中心化、空间计算、创作者经济、发现和体验。
虽然最近元宇宙的概念被爆炒,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但是元宇宙概念中开放、自由、包容的虚拟世界,其虚实融合世界的新秩序还处于探索进化中,问题一定会在发展中解决,达到平衡。
从计算机发明开启信息革命开始,经历了互联网、物联网、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技术积累沉淀,疫情等外部环境场景的加速,到2035远景目标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未来已来。
2.心件(Mindware)
“心件”(Mindware)是相对于“硬件”(Hardware)和“软件”(Software)来说的。我们都知道电脑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软件是其重要的灵魂,支配电脑的运行及最大价值作用体现。软件是由什么构成呢?答案如下公式:
软件=数据+算法。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这事还真需要考虑下再确认。就物理现实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虽然大家身体的眼睛、耳朵、手、口、鼻子等器官的构造功能大体相同,但是精神空间层面就不一定了,身体器官感知摄取信息以后在大脑里面加工出来的成品,可能就大相径庭了。问题出在哪里呢?肯定是大脑这个加工器的问题。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对基础素材的加工方式,我们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心件(Mindware)。
哈佛认知科学家戴维* 帕金斯称其为思维程序(Mindware),Kenneth Craik称其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查理芒格称其为思维模型(Thinking Model)。思维程序(Mindware)类比于电脑程序软件,就是人体大脑的心件。
认知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前沿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和智力本质及规律,具体涉及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音、推理、思维、意识乃至情感动机在内的认知和智力活动。因此,语言和心理、脑和神经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Mindware 英文直译过来是心灵件、心智件,目前没有一个标准中文译法,有的直接解释为认知或者心智。我这里统称为”心件“。
所谓心件,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的,所有习性、习惯、模式也要从人性的初始状态开始发展,你、我、我们的父辈和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人能够直接跨越这一阶段。
假如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脑是人身上最重要的物件,而知识是构成大脑算法最基础的元素,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更为有用的知识?如果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就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通识知识体系,自然在应对很多问题时就会吃大亏。
对于同一事物,我们的认知有很多侧面,对于任意一个侧面,只要认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听到的就是不同的话,进而无法彼此友好交流,因为所有的交互终究是过完脑子以后的成品之间的交互。
心件分为三种类型:架构、模型和方法。 架构是一个广泛、全面的框架; 模型是有用的理论或方案,方法是帮助信息处理的程序、规则、启发式、策略等。
结尾,我们借用心学核心思想“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硬件是设施配套,代表着一种“形”,那么“心件”就是一种“意”,既是诚意,也是心意。心件建设,就是从人的内心出发,将人的潜能激发并外化,形成一个 人持久的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推荐阅读:
《Mindwa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 《Mindware: Critical Thinking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参考引用:
九思堂/格致录/一周格致随想